Home 科普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二三事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二三事

by 老樵

(圖片來源: 網路)

最近大家所關心的話題之一, 便是新冠肺炎(COVID-19,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疫苗

這一陣子我們很關心的話題之一,便是新冠疫苗,目前各國包括台灣, 有很多已研發出來, 與正在研發的疫苗,我們會想知道哪一支疫苗比較好,而所謂比較好,不外乎就是有沒有效?  有沒有不良反應? 安全性如何有沒有副作用?

要回答這些問題, 除了可以從各家藥廠本身製備時的獨門佐劑, 製造流程, 品質好壞所造成的副作用, 或不良反應去了解, 也可從疫苗的種類, 及各類疫苗製作方法去認識它們, 了解製備使用的材料本身, 其先天的優勢與限制, 所成就的有效性以及安全上的疑慮. 以下就目前新冠疫苗相關的部份闡述, 且之後試需要做修正增刪…

關於疫苗種類的部分,可分成 傳統的疫苗 製作方式,跟 遺傳工程疫苗.

傳統疫苗又包括 減毒活疫苗 (現在叫做活性減毒疫苗) 和 死毒疫苗 (現在統稱非活性疫苗)兩大類. 

活性減毒疫苗

利用化學藥品 (化學方法) 或 輻射線 (物理方法), 使病原體 (病毒, 細菌等) 降低或失去致病能力, 但卻仍然保留能夠引發我們體內免疫反應的那些抗原特徵活的病原體 (在病毒疫苗的部分, 就是完整的病毒顆粒). 從學理上看來, 此類疫苗產生的免疫力較為持久, 通常只要施打一次就好, 但因病原體仍據有活性, 進入入體後還能自行增殖, 也還具有感染性, 雖然說減毒之後通常不會真的至病, 但不是百分之百, 還是會有發病的疑慮, 所以基於安全考量, 孕婦, 嬰兒, 免疫不全患者, 或者免疫力較差者不建議施打. 屬於這類疫苗的例如: 小兒麻痺沙賓口服疫苗, 日本腦炎活性減毒疫苗(台灣2017年5月22日起 開始採用, 接種兩劑).

非活性疫苗

通常以變性 (物理或化學方法) 或化學修飾的方法, 除去病元體的活性所製成的疫苗. 學理上, 經過這樣處理之後的疫苗, 通常不會造成感染, 對人體較為安全, 但其在體內的免疫效果, 以及防護的持續時間比較短小, 所以需要多次施打, 一個完整的接種, 依照不同疫苗, 須要包含兩劑, 三劑, 甚至四劑, 依所規劃的時間間隔依序施打完畢, 才可達到預定的防護力. 這類非活性死毒疫苗例如有: A型肝炎疫苗, 日本腦炎疫苗(過去長期使用, 自2017年5月22日起 改採用 活性減毒疫苗),  第一代B型肝炎疫苗(1984年~1992年, 如今我們台灣施打的都是第二代B型肝炎疫苗, 屬於基因工程疫苗). 

中國的兩款COVID-19疫苗: 北京生物疫苗 (Sinopharm BBIBP-CorV), 科興疫苗(Sinovac)便是屬於此類疫苗, 需要施打兩劑. 其所被揭露的預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性, 是剛好跨過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疫苗有效性要求50%, 來到了50.4%. 但他們也宣稱, 對於避免發展致重症以及死亡的有效性是更高的, 也就是說, 打了這疫苗, 之後即使感染COVID-19而發病, 也不會造成重症甚至死亡.

遺傳工程疫苗

生物科技不斷在精進, 影響所及, 疫苗研發與製備的方法也不斷在更新. 近年來, 新的生物技術被應用在遺傳工程疫苗(或稱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備上. 基因工程疫苗是有別於傳統疫苗製作方式的新型疫苗 , 它包括核酸疫苗以及蛋白質次單位疫苗. 而遺傳工程疫苗都屬於非活性疫苗.

核酸疫苗

DNA疫苗 (例如: 英國AZ疫苗, 美國嬌生疫苗)與 mRNA疫苗 (例如: 美國輝瑞Pfizer/BioNTech 疫苗Moderna疫苗)

DNA疫苗(或稱病毒載體疫苗)

DNA疫苗是利用重組DNA技術, 將特定的病源體的抗原基因(一段DNA)插入細菌的質體 , 或是 包人某個病毒的核酸中, 再把這些乘載抗原基因質體病毒做成疫苗, 混入生理食鹽水, 用針筒注射入皮下肌肉. 例如AZ疫苗,就是利用某一種病毒(一種猿猴腺病毒)當作載體,將會產生免疫反應的抗原蛋白的DNA接入這個腺病毒內,再將這腺病毒做成疫苗. 施打到我們身體 (例如肌肉注射, 疫苗打進肌肉中的肌肉細胞之間, 也就是在肌肉細胞外),此時線病毒便利用它的感染特性,進入我們身體的細胞裏 (例如進入注射處的肌肉細胞, 脂肪細胞, 皮膚細胞 ….),這樣便能把疫苗DNA也一起帶入細胞內, 這DNA再利用我們細胞裏的原料與能量, 來製作抗原蛋白,做出的抗原蛋白再由該細胞釋放到細胞外,或是磡在其細胞膜上,讓我們身體的淋巴球 (能產生免疫反應的一類白血球) 去辨識, 進而產生初次的免疫反應並且產生免疫記憶,等之後若生活當中不小心感染COVID-19,身體就馬上可以產生大量的這種專門對抗COVID-19免疫淋巴球, 快速引發免疫反應殲滅這外來病毒, 這樣我們就不會發病.

關於AZ疫苗有效性, 各個施打過國家呈現的數據略有差異, 韓國政府公布的數據是, 打過第一劑的, 經過兩週, 其預防感染的有效率為86%; 而美國, 祕魯, 智利 的試驗數據顯示, 預防感染有效率為79%, 預防發展成重症的有效性為100%. 但有獨立的醫學專家小組認為, 其預防感染的有效率應該只有大約7成左右. 而不良反應部分, 除了跟其他COVID-19疫苗一樣會有的注射部位疼痛腫脹, 疲倦畏寒之外,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 有報告顯示AZ疫苗會有形成血栓的情形, 後續可能造成肺栓塞, 這是比較危險的情況, 死亡率15%. 肺栓塞的典型症狀突然暈眩, 漸進式喘息, 胸痛, 發燒, 咳嗽等等.

mRNA疫苗

mRNA疫苗和DNA疫苗類似,用核苷酸去合成一段能做出抗原蛋白核酸序列,只是材料不同,DNA用的是去氧核糖核苷酸, 合成出來就是一段DNA,而RNA用的是核糖核苷酸,所合成的就是一段RNA序列 (前面那個”m”是messenger 的意思) ,但是接下來的做法並不是接進質體或包進腺病毒內,而是用一種成份跟我們細胞的細胞膜相類似的磷脂質,叫做脂質體(liposome)來把這RNA包覆起來, 做成疫苗. 肌肉注射之後, 這疫苗一開始也是在細胞之間 (即細胞外) , 然後再利用脂質體細胞膜結合的特性, 將疫苗RNA送入細胞內, 在細胞的細胞質中, 利用細胞的原料與能量來合成出抗原蛋白. 之後這mRNA 會被細胞內的酵素分解。由於 mRNA 不會進入到細胞核裏, 所以不會去干擾倒我們細胞核裏面的遺傳物質DNA, 亦即不會干擾細胞核內染色體的基因, 所以沒有破壞基因造成基因突變甚至細胞癌化疑慮,因此相對安全。

美國輝瑞和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合作研發的 Pfizer-BioNTech 疫苗及美國莫得納Moderna)研發的 COVID-19 疫苗皆屬於 mRNA 疫苗。這兩支疫苗都需要打兩劑, 大部分資料顯示其預防感染的有效率皆在95%左右。

蛋白質次單位(protein subunit)疫苗

蛋白質次單位疫苗同樣是利用重組DNA技術 (或稱基因重組技術), 但後續的部分在之後的時日裏發展出的方法又可謂變化多端, 這邊先描述一種已經較被廣為知悉的做法, 就是同樣把能做出抗原蛋白 (或抗原蛋白的次單元) 的一段DNA接進某種質體, 但接下來並不是如上所述去做成DNA疫苗, 就打進入體, 而是先把這質體送入某種細菌 (例如桿狀細菌) 或 酵母菌裏, 這被送入質體細菌酵母菌, 就叫轉殖細菌轉殖酵母菌, 而隨著質體被送入轉殖細菌轉殖酵母菌內的抗原蛋白DNA片段,便會利用細菌酵母菌原料能量, 來製作合成抗元蛋白片段,之後我們把這些蛋白片段萃取出來製作成疫苗; 所以打入我們體內的疫苗成份, 直接就是抗原蛋白, 能直接引發免疫反應, 這種次單位疫苗對於人體的安全性較高, 而且和傳統疫苗相比, 因為是利用微生物 (細菌, 酵母菌) 幫我們生產抗原蛋白, 藥廠實驗室的微生物培養可以大量繁殖, 這樣就可大量生產降低成本. 屬於這類疫苗的 例如: 第二代B型肝炎次單位疫苗(1992年之後開始使用) (就是將存在於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片段轉植入酵母菌, 來大量生產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質, 所做成的疫苗).

美國Novavax 和 台灣三家疫苗研發廠, 國光生技, 高端疫苗, 以及聯亞生技所正在研發的疫苗皆屬於此類蛋白質次單位疫苗.

只是國光沒能走到最後, 剩高端、聯亞兩家已走到臨床試驗第二期; 臨床試驗第二期的目的是在確認安全性, 確認這疫苗施打入人體之後, 對人體是安全的, 不會對人體健康甚至生命產生危害; 臨床試驗第三期的目的則是在有效性, 要測試這疫苗預期達到的保護效果有否達到, 達到的比率是有多高

實際聽到看到的情況看來, 個人覺得 AZ, 嬌生 (DNA疫苗) 默德納, 輝瑞/BNT (mRNA疫苗)不算有通過第二期臨床試驗,因為AZ 跟 嬌生(DNA疫苗) 都有產生血栓的案例,其中有幾個案例是因此死亡的; 而莫德納, 輝瑞/BNT (mRNA 疫苗) 有好幾個案例是會發生心肌炎,雖然經過治療之後大多數個案有恢復,但還是有人仍在治療中,甚至還有幾個還在加護病房未脫離險境; 光是這些情況,就應該斷定這四種核酸疫苗都沒有達到臨床試驗第二期目的的要求,更不用說它們都還有令人非常不舒服的不良反應,就是施打之後幾乎都會發燒肌肉痛暈眩想嘔吐, 很多人打完全身痛三天, 還需要吃普拿疼來止痛….這些情況還真是我從小到大打各種疫苗沒遇過而是第一次聽到的。

關於核酸疫苗和蛋白次單位疫苗在我們體內運作的差異, 可以看我這篇, 可以有大致概念。

(* 蛋白質次單位疫苗, 效果快速, 打進人體後可以馬上啟動初級免疫反應, 且安全性高)

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都同等重要, 需要同時考量, 我個人甚至認為安全性應該優先於有效性, 當然若兩者能掮得是最好, 但當二者需要取捨的時候, 個人傾向可以為了安全一點而稍微捨棄一些有效性, 而不傾向為了追求高的有效性, 而犧牲安全性.

You may also like